伊莉討論區
標題:
經濟日報社論/主動式ETF推出前應有風險認知
[打印本頁]
作者:
chandlerhcen
時間:
2024-8-20 05:38 AM
標題:
經濟日報社論/主動式ETF推出前應有風險認知
本帖最後由 chandlerhcen 於 2024-8-20 05:39 AM 編輯
經濟日報社論/主動式ETF推出前應有風險認知
2024-08-20 02:14 經濟日報/ 社論
為配合國發會發展具有台灣特色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金管會最近宣布明年推出主動式ETF。未來此類ETF將由基金經理人依據投資目標與策略自行建構投資組合,投資內容為全透明式,亦即每天要公告投資組合內容,但並不要求須有投資績效的參考指標。
早在16年前,美國貝爾斯登公司就推出主動式ETF「當前收益率基金」(YYY),以追求短期固定收益。如今全球已有2,632檔各類型的主動式ETF,管理近9,000億美元的資產,其中權益類型ETF約占六成。雖然主動式ETF快速成長,但整體規模仍僅為被動型ETF的7.8%,而權益型更只占5.8%。依此觀察,明年台灣推出主動式ETF雖會是投資界的關注焦點,但相較於被動型ETF的規模仍將是有限。
投信界鼓吹主動式ETF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過去一年半,被動型ETF獨領投信業風騷;國內股票型增加17檔,規模擴增1.47兆元,跨國投資債券型的檔數未變,但規模亦膨脹了1.33兆元。相對地,投信業傳統共同基金業務的成長卻有限。以國內股票型基金為例,同時期僅淨增二檔基金,規模只成長2,200餘億元。投信業經歷被動型ETF的發行熱潮,自然會建議政府核准主動式ETF了。
主動式ETF在台灣雖是新投資商品,但本質上依舊是共同基金,因此具有分散投資風險的優點。不過,主動式ETF有別於被動型ETF依據特定指數策略進行投資,而是回歸傳統基金管理模式,由經理人根據投資目標自行決定資金的分配。因此,經理人的投資能力成為基金表現良窳的重要因素。如果基金長期表現能打敗如股市大盤指數等參考指標,經理人就會被奉為「傳奇人物」;華倫巴菲特、彼得林區與索羅斯等皆屬之。
主動式ETF有比傳統型基金較低的管理費且市場流動性提升,較易獲得投資人青睞。主動式ETF若快速成長也會影響到金融市場的發展。例如,金管會要求ETF每日公布投資組合,雖可對大眾「以昭公信」,但不可避免地也會出現「跟單」或「倒貨」現象。再者經理人為追求短利,也可能追逐大型熱門股,造成股市出現大者恆大的現象。這就讓人憶起美國60年代「Go-Go Fund」熱潮對投資人的長期傷害。
金管會不要求主動式ETF要有投資績效的參考指標,更提醒了社會要注意經理人的風險管控能力。縱使這些ETF短期耀眼的績效表現,也不代表經理人卓越的投資能力,反而可能是「時勢造英雄」地偏執投資所造成的曝險結果。過去曾風光一時的美國方舟投資管理(ARK)讓投資人沮喪不已就是一例。
繼被動型ETF之後,主動式ETF再次增加銀行協助客戶理財目標管理的困難度。銀行雖可協助主動式ETF的IPO增加代銷收入,但由於投資人易受市場波動影響,有可能繞過專業諮詢過程,就自行處置手中各類ETF,而破壞資產長期配置的穩健性。銀行財富管理若僅是金融商品的銷售通路,將是社會金融資源的另一種浪費。
主動式ETF推出後更是政府金融監理的挑戰;過去共同基金出現的弊端恐會更加嚴重。檢視近幾年金管會對投信裁罰,主要集中於經理人跟單、投資分析不實,以及廣告行銷不當等。由於主動式ETF為全透明式,又沒有投資績效參考指標可追蹤,政府若未能對其積極監理,這些弊端將不易消除。建議金管會應特別加強「在線監督」與交叉查核,以及時匡正可能的違法行為。
台灣不會因主動式ETF上市就能讓「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水到渠成。我們反而要注意其對市場秩序及投資人權益的影響;以高科技為主的股市積極進出,必將是增加市場波動風險的新因子。面對主動式ETF導入,投資人因此要有正確的認識:不僅警語「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依然有效,更要明白基金經理人「過去的投資績效不代表未來的保證收益」。
作者:
aa0975707559
時間:
2024-9-21 06:11 PM
投資都有一定風險 就是自己的接受度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4.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