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說與不說之間 [打印本頁]

作者: godaikin2003    時間: 2010-3-13 12:31 AM     標題: 說與不說之間

說與不說之間


有一次,摩揭陀國的大臣禹舍婆羅門,

到舍衛城竹林園拜訪佛陀。
 禹舍婆羅門對佛陀說:

  「尊者瞿曇!我是這樣的一個人:

凡是我親眼所見的,我會準確地描述出來;

凡是我親耳所聽說的我會完全照我聽到的陳述出來;

凡是我所覺了的,我會按照我所覺了的說出來,從不失。」

佛陀對這樣的行徑並不完全同意,就對大臣禹舍說:「婆羅門!

我不說『應當將所有看到的一切說出來』,

我也不說『不應當將所有看到的一切說出來』,

所聽到的、所覺了的也一樣,

不說『應當』或『不應當』將所聽到、

所知道的一切全部說出來。

婆羅門

如果將所看到的說出來,

會造成不善法的增加,善法的減少,

,我就不說

反之,

如果能促成不善法的減少,善法的增加

我就會說。

聽到的、覺了的也一樣。

按語:
能準確無誤地轉述所知、所見、所聞,

是大臣禹舍所引以傲的,所以會向佛陀說。

這讓我們聯想到,現代媒體所宗奉的「忠實報導」。

現代媒體以社會大眾有知的權力理由,

對一些會造成負面育的事件,也鉅細靡遺的詳加報導,

尤其是對一些犯罪案件,或對社會風氣有負面鼓舞的事件。

這類事件的報導,常常造成一些不良的模仿。

從本則故事的對話來看,

佛陀顯然是不同意所謂「忠實報導」的,


報導或轉述與否應當評估會有樣的影響而定

如果明知道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影響的,

就應當有所抉擇,保持緘默才是。

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四集第一八三經》。


作者: ravenbox    時間: 2010-3-13 01:48 AM

跟戒很像
有開有破
原則就是利益眾生
作者: SVRP4253    時間: 2010-3-13 08:42 AM

[相同邏輯]:說=>"甲增乙減";那不說呢?有道是{見光死}是指何事情呢?真正關鍵在{說(破)了會惹禍上身吧!}=>[善知識]: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有所為,有所不為。還是回歸"目的、動機"的範疇吧!
.
唉!古有云:{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還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呢?試問看倌們,"偷來暗去"是誰最樂呢?
作者: yam2002    時間: 2010-3-13 11:35 AM

善惡在一念之間!!

說與不說也在一念之間!!!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4.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