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末晉初竹林七賢之一阮籍
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出生於陳留(今河南開封),中國三國時期魏的詩人,「竹林七賢」之一。
生平
阮籍的父親阮瑀曾任曹魏丞相,為「建安七子」之一。阮籍崇尚道家,他本人以瀟灑和不拘禮節而出名。他常常待在家裡讀書,數月不出,或者出遊,數月不歸。此外他嗜酒成性,往往大醉。為了避禍,阮籍做人非常小心,曹爽召他為參軍,但他稱病拒絕。後來曹爽被殺,司馬懿召他為從事中郎,封關內侯。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續用他為從事中郎。
後來司馬昭想讓阮籍的女兒作為司馬炎的王妃,阮籍為了避免這場婚事,醉六十天,別人無法與他說話,最後司馬昭取消了這個打算。司馬昭派鍾會問阮籍對世事的看法,以此來試探他,但阮籍總是大醉,無法發表任何看法。司馬昭想進為晉王,但假意推脫,他的士僚們就讓阮籍寫一篇《勸進文》,阮籍不願,又採取了喝酒大醉的手段來推脫,但最後被逼迫得實在沒有辦法,就寫了一篇《勸進文》,文辭清壯,卓有時譽。因此,即使他衝撞了其他官僚,也會受到司馬昭的保護。
思想
阮籍著有《大人先生傳》、《達莊論》、《通易論》等文章,全力批判儒學的虛偽,而將思想歸於老莊。因為在那個政治險惡的年代,即使有積極的濟世思想,作為文人也會在政治上不得意.(《晉書》阮籍傳:『籍本有濟世志……』),但面對同時士人的被誅,導致對於現實的希望破滅,自然會趨於消極的避世思想。阮籍這些充滿老莊思想的文章,對當時的玄學潮流,產生了一定規模的影響力。
評論
《文心雕龍》:「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惟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說明了阮籍和嵇康是為正始文學的兩位代表性詩人。
鍾嶸《詩品》置阮籍詩於上品,評曰:「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幽思。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會於風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大。頗多感慨之詞。厥旨淵放,歸趣難求。」其中「厥旨淵放,歸趣難求」說明了阮籍的詩充滿了象徵性、神秘性,難以悟透其主旨。
風格比較
阮籍與嵇康為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但不同於嵇康的情感外放、激烈的反社會性,甚至面臨殺身之禍時,還不願意向當權者低頭。阮籍雖然有很多不容於世俗的行為表現,例如「青白眼」、「大醉六十日」等,但個性謹慎的他,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他雖然在司馬氏父子手下作官,但那並非出於他本意。正因為這樣,阮籍的內心比任何人都矛盾,對政治現實的不滿和隱忍,也讓他比任何人都痛苦,表現在詩歌上,也就形成了強烈的神秘性,隱晦是他的詩歌最大特色。《文心雕龍》評曰:『嵇志清峻,阮旨遙深』,阮籍可以說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位寫晦澀詩的詩人。
魏末晉初竹林七賢之一嵇康
嵇康(223年-263年),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字叔夜,譙郡銍(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竹林七賢」之一,與阮籍齊名。曾官任曹魏中散大夫,故世稱嵇中散。
生平
嵇康年幼喪父,由母親和兄長撫養成人。幼年即十分聰穎,博覽群書學習各種技藝。長大之後喜歡讀道家的著作,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然而不注重打扮。後來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長樂亭主為妻,育有一兒一女。
擅長音樂,作有琴曲《風入松》;又作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作「嵇氏四弄」,與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煬帝曾將彈奏「九弄」作為取士條件又通繪畫與書法。唐張懷在《書法會要》中目之為草書第二,又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其作有《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二圖。
嵇康崇尚老莊道家學說,講求養生服食之道。主張「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養生論》來闡明自己的養生之道。他讚美古代隱者達士的事跡,嚮往出世的生活,不願做官。大將軍司馬昭要禮聘他為幕僚,他跑到河東郡去躲避徵辟。司隸校尉鍾會盛禮前去拜訪他,遭到他的冷遇。鍾會覺得自討沒趣,起身要走,嵇康說∶「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說:「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曾推薦他做官,他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為官。
後來嵇康的朋友呂安被人誣告,嵇康出面為他作證,因而被一併收押下獄,鍾會趁機勸說司馬昭將二人判處死刑。臨刑前三千名太學生聯名上書請求司馬昭赦免嵇康,並希望能讓嵇康來太學講學,但是沒有被准許。在刑場上,嵇康顧視日影,從容彈奏一曲《廣陵散》,曲罷嘆道「廣陵散於今絕矣」,隨後赴死,時年四十。
其子嵇紹,後為晉朝之侍中,八王之亂中為保護晉惠帝而殉難。
魏末晉初竹林七賢之一山濤
山濤(205年-283年)字巨源,中國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竹林七賢」之一。
生平
好老莊之學,與嵇康,阮籍等交遊,為人小心謹慎,山濤在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大,一直到四十歲才開始為官。投靠司馬氏,仕途平步青雲。生活非常節儉。山濤推薦好朋友嵇康來洛陽做官,沒料到嵇康不但不領情,還寫了一篇《與山巨源絕交書》的奇文,稱「志氣所託,不可奪也」,「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不可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然而,嵇康在刑場臨死前將自己的兒女託付給了山濤,留言道「巨源在,汝不孤矣」。在嵇康被殺後二十年,山濤薦舉嵇康的兒子嵇紹為秘書丞。後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王戎曾稱濤為「璞玉渾金,人莫知其器。」
魏末晉初竹林七賢之一劉伶
劉伶(約221年-300年),字伯倫,中國西晉沛國(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之一。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對朝廷策問,強調無為而治,以無能罷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對傳統「禮法」表示蔑視。
傳記與野史
《晉書·列傳十九·劉伶》載其『身長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細宇宙齊萬物為心。澹默少言,不妄交遊,與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攜手入林。初不以家產有無介意。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其遺形骸如此。嘗渴甚,求酒於其妻。妻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酒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曰:「善!吾不能自禁,惟當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從之。伶跪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仍引酒御肉,隗然復醉。嘗醉與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奮拳而往。伶徐曰:「雞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明朝馮夢龍《古今笑》中說他 「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 為褲衣。諸君何為入我褲中?』」
《世說新語 任誕第二十三》中也有關於竹林七賢以及劉伶的記載。
作品《酒德頌》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為一朝,萬朝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暮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
有貴介公子,縉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攮襟,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先生於是方捧罌承槽,銜杯漱醪。奮髯箕踞[注],枕麴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三載浮萍;二豪侍側焉,如蜾蠃之與螟蛉。
[注]:本作踑,踞,通。
翻譯:有一個德行高尚的老先生,把天地開闢作為一天,把萬年作為須臾之間。把日月作為門窗,把天地八荒作為庭道。行走沒有一定軌跡,居住無一定房屋。以天為幕,以地為席,放縱心意,隨遇而安。無論動靜都隨身攜帶飲酒器具。只是沉湎於杯酒,不知道其他的。有顯貴公子和仕宦處士,聽到我的名聲。議論著我的行為。於是便斂起袖子,綰起衣襟,張目怒視,咬牙切齒。陳說禮儀法度,事事非非一起產生。先生在這時候正捧著酒甕,抱著酒槽,銜著酒杯,喝著濁酒。撥弄著鬍鬚,伸腿箕踞而坐。枕著酒麴,墊著酒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昏昏沉沉第地喝醉,又猛然清醒過來。安靜地聽,聽不到雷霆之聲。仔細地看,看不見泰山的形體。感覺不到寒暑近身。利慾動心。俯瞰萬物,猶如萍之浮於江海,隨波逐流,不值一提。
魏末晉初竹林七賢之一王戎
王戎(生於魏青龍二年,卒於晉永興二年,234年─305年),字濬沖,小字阿戎,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北)人。西晉大臣,官至司徒,封安豐侯,人稱王安豐。出身於魏晉高門琅邪王氏,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孫,晉涼州刺史王渾之子,與太保王祥同宗。是「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生平
幼年
王戎自幼「清明曉悟」,身材短小而風姿秀徹。據說能直視太陽而不目眩。中書令裴楷稱其雙目「爛爛如巖下電」。七歲時曾與同伴在路邊玩耍,見道旁有結滿李子的李樹,其他人爭相去採,只有王戎不動聲色,別人問他,答道:「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驗之果然如此。王戎與其父同僚、年長其二十四歲的阮籍為友。時阮籍與王渾同為尚書郎,造訪王渾時,阮籍便說:「與卿語,不如與阿戎語」。王渾去世時,其故吏贈錢百萬,王戎辭而不受,於是顯名。鍾會曾評之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
平吳之役
王戎善於清談,知者謂其「超然玄著」,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鑑而著稱。王戎承襲其父的貞陵亭侯爵位,被司馬昭辟為掾屬,歷仕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鹹寧二年(276年)遷荊州刺史,四年改豫州刺史,加建威將軍。鹹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武帝伐吳,王戎督軍臨江,遣參軍羅尚、劉喬領軍攻武昌(在今湖北鄂州),吳江夏太守劉朗降。吳平,以功進安豐侯,增邑六千戶。後因母喪去職。
王戎在荊州籠絡當地吳人,頗為成功,舉薦了因與孫皓不和而辭官的故吳光祿勲石偉,「荊土悅服」[9]。太康三年(282年)王戎被徵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以十丈細布[10]賄賂王戎。王戎雖沒有接受,但寫信感謝劉肇,被司隷校尉劉毅彈劾。武帝為王戎開脫道:「戎之為行,豈懷私苟得,正當不欲為異耳。」然而王戎從此為清議所譏。太康五年,遷光祿勲。十年,補吏部尚書。
八王之亂
太熙元年(290年)四月武帝崩,惠帝即位,改元永熙。八月,楊駿以王戎為太子太傅。永平元年(291年)三月,楊駿一族被誅,賈后執政,改元元康。王戎轉任中書令,加光祿大夫,六月遷尚書左僕射,領吏部尚書。
在吏部任上,王戎創製了甲午制,凡選官先行試用,考其政績後再予以徵用或辭退,選官時「以識會待之,各得其所」。但被司隷傅鹹彈劾道:「今內外羣官,居職未期而戎奏還,既未定其優劣,且送故迎新,相望道路,巧詐由生,傷農害政。戎不仰依堯舜典謨,而驅動浮華,虧敗風俗,非徒無益,迺有大損。宜免戎官,以敦風俗。」王戎因與外戚賈氏、郭氏是姻親,未被免官,而在元康七年(297年)九月遷司徒。
王戎晚年仰慕古人蘧伯玉,看到天下將亂,於是「與時舒捲」[9],不復以世事為意,乃至故意敗壞聲名以求自保。《晉諸公贊》謂王戎「性簡要,不治儀望,自遇甚薄,而產業過豐,論者以為台輔之望不重。」《晉書》本傳云:「戎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王戎典選官吏只依門第高低,「戶調門選而已」。任司徒時,委派僚屬辦理政事,自己常騎小馬從便門出遊。雖然位極人臣,王戎卻獨自出行,巡視田園地產時,以手巾插腰,不帶隨從。王戎的很多門生故吏也做了大官,在路上相遇時,王戎「輒下道避之」。元康九年(299年)愍懷太子被廢,王戎也沒有一言勸諫。
永康元年(300年)四月,趙王司馬倫起事,囚禁賈后,誅司空張華、尚書僕射裴頠、侍中賈謐等大臣,王戎因嫁女與裴頠而坐免官。趙王倫於永寧元年(301年)正月篡皇帝位。三月,齊王司馬冏起兵於許昌,討伐趙王倫,成都王司馬穎等宗王響應。趙王倫之子欲以王戎為軍司。博士王繇諫曰:「濬沖譎詐多端,安肯為少年用?」趙王子乃止。
四月,齊王冏殺趙王倫,擁惠帝反正,以王戎為尚書令。太安元年(302年)五月遷司徒。十二月,河間王司馬顒聯合成都王穎討伐齊王冏。齊王冏問策於王戎。王戎謂齊王冏自誅趙王倫以來,賞罰失當,以致朝野多有怨言,人懷貳志;建議齊王冏主動撤回封國,尚可保住爵位。齊王冏的謀臣葛旟怒斥曰:「漢魏以來,王公就第,寧有得保妻子乎?議者可斬!」群臣驚懼,王戎假裝服食藥力發作,跌倒在廁中,才逃過一劫。
齊王冏、長沙王司馬乂敗後,東海王司馬越執政。永安元年(304年)七月,東海王越奉惠帝北征成都王穎,王戎等百官隨行。成都王穎部將石超敗帝師於蕩陰。惠帝傷及面頰,身中三箭。王戎隨惠帝被擄至鄴縣。東海王越逃回封國東海,駐守關中的河間王顒遣部將張方乘機進駐洛陽。八月,成都王穎敗於東瀛公司馬騰(東海王越之弟)、安北將軍王浚,從鄴縣逃往洛陽。王戎也隨惠帝被成都王穎挾往洛陽。控制洛陽的張方又送惠帝及成都王穎西入長安。王戎出奔郟縣。史載王戎在危難之際,談笑自如,「未嘗有懼色」。此後終日以宴飲自娛。永興二年(305年),王戎薨於郟縣,終年七十二,諡曰「元」。
逸事
王戎之妻以「卿」稱呼王戎(按禮,婦人應以「君」稱其夫,「卿」是夫對妻的稱呼)。王戎說:「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復爾。」其妻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王戎也無可奈何。成語「卿卿我我」即出於此典。
王戎及其從弟王衍素與征南大將軍羊祜不睦。羊祜在荊州時曾欲以軍法斬王戎,又謂王衍敗俗傷化。故王戎、王衍時常詆毀羊祜。時人諺語云:「二王當國,羊公無德。」
王衍曾拒絕品評當時在琅邪郡作郡吏的孫秀,而王戎卻勸王衍給孫秀好的品級。後來趙王倫、孫秀掌權,殺戮朝官,王戎、王衍得以倖免。
王戎厭惡其族弟王敦。王敦求常見時,常託病推辭。
評價
後世對王戎的評價毀譽參半。一般認為竹林七賢中的王戎、山濤二人貪圖高官厚祿,依附於司馬氏,與嵇康、阮籍等人不事權貴或淡泊名利的態度大相徑庭。但也有人認為竹林七賢的政治傾向原本就各不相同,嵇、阮等人也並非有意維護曹魏統治,而與司馬氏為敵。南朝人顏延之作《五君詠》,以嵇康、阮籍、劉靈、阮鹹、向秀五人各成一詩,棄山濤、王戎二人不取。
《世說新語》記載王戎為人貪婪吝嗇,書中「儉嗇」一篇共九條,就有四條記王戎事。《晉書》本傳謂王戎「性好利」,多置園田水碓,聚斂無已,富甲京城。王戎在荊州任上曾派遣部下修建園宅,因此被免官,後來出錢贖回。據說王戎常與夫人手執象牙籌計算財產,日夜不輟。同時又十分吝嗇。家中有很好的李樹,王戎欲拿李子去賣,又怕別人得到種子,就事先把果核鑽破。王戎之女嫁與裴頠時,向王戎借了數萬錢,很久沒有歸還。女兒歸省時,王戎便神色不悅,直到把錢還清才高興起來。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單衣,完婚後又要了回來。時人謂王戎有「膏肓之疾」。也有不少人認為這些都是王戎為避禍於亂世的「自晦」之舉,晉武帝也曾以「不欲為異」為王戎辯解。而且王戎早年喪父時,因辭謝故人的禮金而成名。八王之亂中,郟縣縣令華譚撫恤百姓,王戎「聞而善之」,「出穀三百斛以助之」。與王戎同時的鍾會、傅暢評價其為人「簡要」,武陔論其「尚約」,南朝人劉孝標則云「戎性通任」,也與《世說新語》中其儉吝的形象不合。東晉戴逵《竹林七賢論》云:「王戎晦默於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今人余嘉錫則認為,王戎天性鄙吝,戴逵所言,乃是出於「名士相為護惜」,「阿私所好,非公論也」。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以顏延之《五君詠》不取山濤、王戎二人,因作《詠山濤王戎》詩,論王戎曰:
濬沖如簫散,薄莫至中臺。徴神歸鑒景,晦行屬聚財。
王戎在晉代還是有名的孝子。武帝時為其母守喪,雖逾越禮制,飲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體虛弱,連起身都要扶拐杖。中書令裴楷往弔其母,說:「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濬沖必不免滅性之譏。」而尚書和嶠在同時遭父喪,雖然寢苫食粥,但哀毀不過禮,氣色不衰。劉毅稱之為「和嶠生孝,王戎死孝。」
家族
祖:王雄,魏幽州刺史。
父:王渾,涼州刺史,封貞陵亭侯。
子女
王綏,字萬子,嫡長子。體胖,十九歲而亡。
王興,次子,庶出,為王戎所不齒。王戎以其堂兄王愔之子為嗣。
王氏,長女,尚書僕射裴頠之妻。
族人
王衍,王戎堂弟,官至司徒。
王澄,王戎堂弟,官至荊州刺史,後被晉元帝召為軍諮祭酒,不久被王敦殺害。
王詡,字季胤,王戎堂弟,脩武令。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4.file-static.com/) | Powered by Discu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