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打坐、參禪應注意事項詳解--虛雲大師開示 [打印本頁]

作者: instnt    時間: 2014-1-9 11:49 AM     標題: 打坐、參禪應注意事項詳解--虛雲大師開示

這一篇文字有點多,但是  虛雲大師將其中秘密講的很透徹,一點都不藏私。

希望對版上各位大大,有所助益。在下曾經看過,著實受用。如果有精進不懈的大大、同修,歡迎收錄下來長伴左右,對於自身修行必有所幫助。

************************************************************

坐禪要曉得善調養身心,若不善調,小則害病,大則著魔,實在可惜。禪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調身心,此外調身心的方法還多,今擇要略說: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作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沉。

如覺昏沉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略移動臀部,昏沉自然消滅。

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後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坐禪有些受用時,境界很多,說之不了。但你不要去執著它,便礙不到你。俗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雖看見妖魔鬼怪來侵擾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見釋迦佛來替你摩頂授記,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歡喜。《楞嚴經》所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問如何念佛?

人人念佛皆成佛動靜閒忙莫變差

念到一心不亂處眾生家是法王家

世人若真為生死念佛,貴先放下萬緣。果能放下,情不戀世,於二六時中,將一句彌陀放在心裡,念念不間,念來念去,心口如一,不念自念。念至一心不亂,休管生與不生,莫問佛接不接,直至臨終寸絲不掛,自然決定往生無疑矣。……時人念佛願生西,生貴信行願力堅,懺悔現前猶放下,恆憶佛號在心田,四句百非一齊遣,直使妄念絕所緣,行人志能力行去,西方此土一齊圓。……

佛菩薩豈要人念?只緣眾生障重,佛菩薩指示種種法門。念佛菩薩聖號,不過令眾生澄清妄念,徹見本來耳。所謂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妄心,妄心不得不淨。蓋人如果以一菩薩之聖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則當下自與佛菩薩無異。

近人觀佛子之對像跪拜,及淨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無神論立場,謂為迷信。不知跪拜與對長上致敬何異;念佛對於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過方便初機之簡捷法門,更有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法門。淨土自有無窮妙用者,人自不會耳,豈迷信哉!

念佛與參禪哪個好?

參禪與念佛,在初發心的人看來是兩件事;在久修的人看來是一件事。參禪提一句話頭,橫截生死流,也是從信心堅定而來。若話頭把持不住,禪也參不成;若信心堅定,死抱著一句話頭參去,直待茶不知茶、飯不知飯,功夫熟處,根塵脫落,大用現前。與念佛人功夫熟處,淨境現前是一樣的。到此境界,理事圓融,心佛不二,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差別何在?……

禪宗雖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眾生障深慧淺,惟依持名念佛法門,得了生死,往生極樂國土。初入手與禪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惟念佛須攝心觀照,句句落堂。落堂者,著實之謂也。句句著實,念念相應,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至理一心,能所兩忘,自他不二,與參禪有何差別。故經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為無上深妙禪。」中峰大師曰:「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彼念口頭佛,參口頭禪者,同一自欺,生死關頭,如何了脫?」

今天參禪的人,多不瞭解禪淨不二的法門,每謗淨土為小乘,這是錯誤的。禪淨工夫入門雖有不同,到家是一樣的。一般人只知,趙州禪師說的:「念佛一聲,漱口三日,佛之一字,吾不喜聞。……」的前面幾句機鋒話,就拿來作為經常反對念佛的根據。這是誤會的。要知道後面還有幾句話,就是有人問趙州禪師:「你的師是誰?」趙州說:「十方諸佛。十方諸佛之師是誰?」趙州說:「阿彌陀佛。」可見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師。……

本來法法都是了生死的,參禪、念佛、看經、禮拜,種種法門,對機而說,你是什麼機,對你說什麼法。「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中藥分君臣佐使,配合妥當,吃了出一身大汗,病就好了;病好了,藥就不要了。古人說:「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凡夫心盡,當下是佛,不用向外馳求;向外馳求,即是外道。心外一無所得,自心是佛。凡夫心,就是執著心:生氣、生歡喜、毀譽動心,貪色、貪財、穿好、吃好,偷懶、打無明、不上殿等等習氣毛病,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聖雙忘,一切處如如不動,不向外求,則見自心是佛。

為什麼現代人參禪的多,悟道的少?

為什麼現代的人看話頭的多,而悟道的人沒有幾個呢?這個由於現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學者對參禪看話頭的理路,多是沒有摸清。有的人東參西訪,南奔北走,結果鬧到老,對一個話頭還沒有弄明白,不知什麼是話頭,如何才算看話頭,一生總是執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

「看念佛是誰」呀、「照顧話頭」呀,看來看去,參來參去,與話頭東西背馳,那裡會悟此本然的無為大道呢?如何到得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裡,眼只有瞎,那裡會放大光明呀?

可憐啊,可憐啊!好好的兒女,離家學道,志願非凡,結果空勞一場,殊可悲憫。古人云:「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修行悟道,易亦難,難亦易。如開電燈一樣,會則彈指之間,大放光明,萬年之黑暗頓除;不會則機壞燈毀,煩惱轉增。有些參禪看話頭的人著魔發狂,吐血罹病,無明火大,人我見深,不是很顯著的例子嗎?

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於調和身心,務須: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臥,妙合玄機。參禪這一法,本來無可分別,但做起功夫來,初參有初參的難易;老參有老參的難易。初參的難處在什麼地方呢?身心不純熟,門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就是打盹度日,結果成為「頭年初參,二年老參,三年不參。」

易的地方是什麼呢?只要具足一個信心、長永心和無心。所謂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來是佛,與十方三世諸佛眾生無異。第二、信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謂長永心者,就是選定一法,終生行之,乃至來生又來生,都如此行持。參禪的總是如此參去;念佛的總是如此念去;持咒的總是如此持去;學教的總是從聞思修行去。任修何種法門,總以戒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將來沒有不成的。……所謂無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終日隨眾起倒,不再起一點分別執著,成為一個無心道人。

初發心人具足了這三心,若是參禪看話頭,就看「念佛是誰」……行住坐臥,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緣時至,觸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直至無疑之地,如十字街頭見親爺,得大安樂。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離不了衣食住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飲食少了就飢渴,若無房子住,風雨一來無處躲避,所以這三個字一樣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餘五道亦是一樣,飛禽走獸,虎狼蛇鼠,都要安身住處,要羽毛為衣,也要飲食。「衣食住」三事本來是苦事情,為佛弟子不要被它轉。

佛初創教,要比丘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雖減輕了衣食住之累,但還是離不了它。現在時移世易,佛弟子也和世人一樣為衣食住而繁忙,耕田插秧,一天到晚泡在水裡,不泡就沒有得食。春時不下種,秋到無苗豈有收?可見一粥一飯,來處不易,要花時間,費工夫,勞心力,才有收成。為佛弟子,豈可端然拱手,坐享其成。

古人說:「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出家人不能和俗人一樣,光為這三個字忙,還要為道求出生死。因為要借假修真,所以免不了衣食住。但修道這件事,暫時不在,如同死人。古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以道人行履,一切處、一切事,勿被境轉。修道如栽田,穀子變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飯。佛性如種子,眾生本性與佛無異,自心是佛,故曰佛性。這種子,和秧稻米飯相隔很遠,不要以為很遠,就不相信這種子會成飯。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種子放在田裡,等它發芽變秧,……插了秧以後要鋤草,等於修道要除習氣毛病,把七情六慾,十纏十使,三毒十惡,一切無明煩惱都除淨,智種靈苗,就順利長成,以至結果。

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儀中,以戒定慧三學,除貪嗔痴三毒,收攝六根。如牧牛一樣,不許它犯人苗稼。美女在前,俗人的看法是:前面一枝花;禪和子的看法是:迷魂鬼子就是她。眼能如是不被色塵所轉,其餘五根都能不被塵轉,香不垂涎,臭不噁心,什麼眉毛長,牙齒短,張三李四,人我是非都不管。拾得大士傳的彌勒菩薩偈曰:「老拙穿袖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也不爭人我,也不是做好漢。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這是一切處都修道,並不限於蒲團上才有道。若只有蒲團上的道,那就要應了四料簡的「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人生在世,人與人之間,總免不了說好說歹的,打破此關,就無煩惱。說我好的生歡喜心,就被歡喜魔所惑,三個好,送到老;說我不好的,是我的善知識,他使我知過必改,斷惡行善。衣食住不離道;行住坐臥不離道;八萬細行,不出四威儀中。古人為道不虛棄光陰,睡覺以圓木作枕,怕睡久不醒,誤了辦道。不獨白日遇境隨緣要作得主,而且夜間睡覺也要作得主,睡如弓,要把身彎成弓一樣,右手作枕,左手作被,這就是吉祥臥。

一睡醒就起來用功,不要滾過去滾過來,亂打妄想以至走精。妄想人人有,連念佛也是妄想;除妄想則要做到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這才腳踏實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此用功,久久自然純熟。忙碌中,是非中,動靜中,十字街頭,都好參禪。不要只知忙於插秧,就把修行扔到一邊為要。

學佛應如何做人處事?

假如把世情看得淡淡的,一切親友怨家,視為平等,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視一切眾生平等無二,視人飢如己飢,視人溺如己溺,常發菩提心,則可與道念相應,亦可立地成佛。故曰:「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諸佛聖賢,應化世間,一切事情都是為眾服務,所謂拔苦與樂,興慈濟物。你我都能克己復禮,什麼也不為自己作享受,那麼人人都無困苦,事事都能辦到了,同時你自己也隨之得到圓滿果實的報酬。

佛教依折攝二義,立方便多門。何謂折?折者,折伏惡人。……蓋在家大權菩薩,為折惡利生故,雖執刀杖乃至斬其首,於戒亦無犯,反生功德。因惡意而殺人,皆知不可;因善意而殺人,固是在家大權菩薩之金剛手眼也。何謂攝?攝者,攝受善人。佛菩薩為利益眾生故不避艱危。有四攝法:一、佈施攝。若有眾生樂財則施財,樂法則施法,使生親愛心而受道。二、愛語攝。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親愛心而受道。三、利行攝。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生親愛心而受道。四、同事攝。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佛菩薩之積極為何如。

習氣如何對治?

莫嫌老大不知愁對境翻能為爾謀

訓誨未從今日熟契經還向幾時求

清宵隱幾惟貪睡白晝披襟事浪游

倘不束心求至道未知黑髮可能留

講起辦道,諸佛菩薩只叫「除習氣」。有習氣就是眾生,無習氣就是聖賢。聖賢的妙用,識得則煩惱是菩提,識不得則菩提成煩惱。煩惱與菩提,如反掌覆掌。這些話說是容易,行就為難。所以鳥窠禪師說:「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又斷無明煩惱,除習氣毛病,莫若嚴持戒律;戒律清淨,無明煩惱習氣毛病自除。若不持戒律,縱修習有成,亦是天魔外道。

問:「情想愛憎,是生死根本,此義我亦知之。但如何能除?」

老人謂:「只一情字,已墮百劫千生,雜以愛憎,互為因果。皆妄心為之耳。如果妄心去盡,成佛已多時,我輩歷劫多生,習氣至重,在隨時觀照。以除習氣為第一要旨。」

我謂:「情可隨時懺,愛憎亦可隨時遣,但既有心念,如何能不想?」

老人謂:「何不想向佛國去,觀想成就,佛亦成就,此淨土法也。」

學佛須要研讀經典嗎?

今之學佛者,應研習一切教理,而以行持為根本,宣揚佛法,使佛法燈燈相續。「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希望一切學佛者,皆以此二語,以為自利利他之標準可也。

看藏經,三年可以看完全藏,就種下了善根佛種。這樣看藏經,是走馬觀花的看。若要有真實受用,就要讀到爛熟,讀到過背。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註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作者: j079    時間: 2014-1-9 08:05 PM

用處頗大
對我而言是一支營養劑
也是給他人一支強心針....
作者: amcom101    時間: 2014-1-10 09:35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j079    時間: 2014-1-10 03:20 PM

尋伺 喜 樂 一心 四禪八定 至第九滅盡定 聽歸聽 似懂非懂 但尚未達到

對我而言 尚未瞭解的事或做不到的事 我不說 也許只能用分享方式告訴別人

觀照呼吸(禪定)是必要過程 要捨也是真 但法沒分上品下品 對人有用就是好法 嗯 應該是這樣!

但需徹底瞭解什麼是方便法 究竟法 這也是我多年來來這參考與聽眾多老師講解的目的....

可以肯定的是 基楚是柔軟心 平等心 恭敬心是初果的必需

初果就必須如此 何況四果阿羅漢活在無我的境界隨順眾生

有大德留下精華 更有人善心分享 真是幸福....
作者: diomia    時間: 2014-1-10 09:03 PM

虛雲老和尚大慈大悲,尤其楞嚴經更是重要經典,
對佛子們助益很大,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伊犁    時間: 2014-1-10 11:25 PM

本帖最後由 伊犁 於 2014-1-11 07:41 PM 編輯

讀楞嚴經用前後文互解???
怎知自己解的對不對?
怎知自己是不是只是望文生義?
怎知是不是另有含義隱藏在經文中?


作者: magic32    時間: 2014-1-11 01:32 AM

虛雲禪師一席話不僅禪淨兩宗可得利益。話說 一直想看看 具行法師在 昆明日報上的 圓寂照不知誰可提供。
作者: instnt    時間: 2014-1-14 12:46 PM

伊犁 發表於 2014-1-10 11:25 PM
讀楞嚴經用前後文互解???
怎知自己解的對不對?
怎知自己是不是只是望文生義?

所謂讀經千遍,其義自現。
就是說你的所有心思、精力都投注在「讀經」上,久而久之,其他的念頭不再起來,這樣就很容易明瞭經文的含意。
其實所有的經文都在自性中,是本來就存在的,只是透過「讀經」這方法跟它相應而已。
讀經就是讀,而不是去鑽研這個字、那個詞、整句偈的名詞解釋,這樣就能避開您所說的望文生義了。
作者: nightrider701    時間: 2014-1-14 02:46 PM

念頭不起來那又如何?
一顆石頭,一株草它們也沒有念頭

舍利弗,目犍連兩大尊者早就完成最高的禪定
但是他們自知完全沒有解脫生死
因此一直尋找一個真正有智慧的覺者
直到他們遇見了佛陀.........

板上一位林老大曾提到入定是一種類似熟睡的狀態
他的說法是正確無誤的
這種狀態無法將因緣一層一層剝開
也無法見到剝開之後的空隙

也就是說無法親證緣起緣滅
當然遠離了佛教的智慧




作者: 13F    時間: 2014-1-14 08:21 PM

其實說這些都多餘的.到深山無人的處所呆住一個月.什麼事都別做.都別想.就只吃飯睡覺早睡早起.
身體與心理會慢慢被大自然影響.即使你不知道.但自己就一點一滴的慢慢被改變.
所謂的過午不食,也不是那麼的困難.似乎身體與心理被改變了..
再回到市區.這之間的生活步調節奏反差非常明顯.
為何出家容易辦道.寂靜的環境會自然而然讓人改變.回歸到最初的單純生活.
八正道其實就只是過乾淨的生活.無染的生活.
過雜染的生活,這顆心沒辦法讓灰塵沉澱下來.
過無染的生活,這顆心終將慢慢的沉澱下來.悟道證果是水道櫃成,再自然不過的事.
作者: instnt    時間: 2014-1-16 10:35 AM

行亦禪、臥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

行住坐臥皆安住自性佛位,
不離相也不著相。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4.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