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04~魏徵
魏徵(-),玄成。巨鹿(今人,又說或)人,唐朝。曾任、左,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序論,《》、《》、《》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
生平
魏徵少年時貧困,末投奔,兵敗,歸唐。後為所俘,建德念其才而收之。建德兵敗,復歸唐,拜,事。後,以其耿直,不殺,且升諫議大夫,後遷、等職,犯顏直諫太宗二百餘次。
派人告訴魏徵:「聞公正直,今才得實。願公常守此志,勿少變更。」一次,李世民「得佳鷂,自臂之,望見徵來,匿懷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鷂竟死懷中。」
六年(),李世民在一次罷朝後回到內宮,怒不可遏:「會須殺此田舍翁。」長孫皇后好言勸慰太宗才免除這次災難。十七年()元月二十三日,魏徵病逝。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唐太宗原將女兒許給魏徵的長子為妻。魏徵死後,太宗親賦詩一首,且為之樹碑。但不久太宗發現魏徵生前每有諫書,必留副本於家中,太宗疑此舉有留為自賞之用,大怒之下,下令推倒魏徵墓的。太宗亦下旨解除婚約,不再嫁往魏家。寫道:「幸其事發覺於徵已死之後,否則必與、同受誅戮,停婚僕碑猶是薄懲也。」
太宗伐失利後,太宗想起魏徵,認為如魏徵在世,必反對出征。若有魏徵反對,太宗自度就會放棄高句麗戰事,因此感到魏徵貢獻應比以前想像的多,所以回京前,特別下令重新為魏徵樹立墓碑。
傳說中的魏徵
小說《》裏記載了魏徵變成的故事:附近的老與一個先生打,犯了天條,派魏徵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於前一天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夢斬老龍。老龍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陰魂不散,天天到宮裡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在前門鬧了。可沒過幾天,那老龍王又在宮殿後門來找唐太宗算帳,魏徵於是抱劍為唐太宗守後門,這樣老龍才再也不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秦瓊、尉遲恭兩人之像貼在宮前門口,畫了魏徵畫像貼於後門,結果照樣管用。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與魏徵便成了門神,雙門左右貼秦瓊和尉遲恭,單門貼魏徵。
籍貫的爭論
歷史大都都記載魏徵是巨鹿人,但館陶和晉縣卻在個別記載魏徵是「巨鹿下曲陽人」。下曲陽即是屬於巨鹿,遍觀從隋朝、唐朝到今天,歷代政府所設巨鹿郡/巨鹿縣的轄境都在邢台市範圍。而且唐時的館陶和晉縣不屬於巨鹿郡/巨鹿縣管轄,且館陶和晉縣的縣誌中也沒有魏徵任何記載。
唐
《貞觀政要》中記載: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內黃。書《唐京兆開元寺鐘銘》碑刻銘文中記載:秘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魏徵撰。《文中子世家》中記載:門人自遠而至,河南董常、太山姚義、京兆杜淹、趙郡、南陽程元、扶風竇威、河東薛收、中山賈瓊、清河、巨鹿魏徵、太原溫大雅、頴川陳叔達等,鹹稱師,北面受王佐之道焉。
五代
後晉時官修的《舊唐書.魏徵本傳》中記載:生於周大象庚子,名徵,字玄成,巨鹿曲城(今河北巨鹿)人。
宋
《》中記載:魏徵鉅鹿人
元
所撰《順德路魏文貞公宋文貞公祠堂記》說記載:魏文貞公徵,巨鹿人。所編《道德真經衍義手抄》中記載:宰相魏徵,鉅鹿人也。時上疏諫之。
明
《魏相祠記》中記載:此巨鹿為公桑梓,銅馬之墟,印壟榛莽。《順德府志》、《巨鹿縣誌》記載魏徵為巨鹿人
清
《魏氏宗譜》記載魏徵為順德府巨鹿人,「魏徵厥里居固直隸順德府鉅鹿縣人」,直隸順德府鉅鹿縣即為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
近代
民國時期,邢台巨鹿古城發掘出的唐代時期的魏徵祠堂和魏徵鐵像也證明魏徵是邢台巨鹿人。
...
|